摘要:2020年11月25日,“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首站落地桂林,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開幕,展出王璜生在1984年和2020年兩次先后走訪珠江源中,創作的一系列攝影、速寫、水墨寫生、影像裝置和日記等文獻資料。這場時間跨度長達36年的展覽,展示的是王璜生在1984/2020兩層…
2020年11月25日,“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首站落地桂林,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開幕,展出王璜生在1984年和2020年兩次先后走訪珠江源中,創作的一系列攝影、速寫、水墨寫生、影像裝置和日記等文獻資料。這場時間跨度長達36年的展覽,展示的是王璜生在1984/2020兩層時間維度之中、三十余年的文化實踐。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總裁姜革文先生(左)代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接收捐贈作品,右為藝術家王璜生
本次展覽緣起—《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
1984年,王璜生與好友李毅結伴,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從汕頭出發,經珠江出海口,橫貫珠三角的河汊村野,深入廣西的荒山老林,登越云貴高原莽嶺,行程3300多公里,海拔落差2000多米。通過寫生、拍攝、寫作、討論、采樣等手段,留下大量帶著年代、地域思維與個人獨特視角的資料。
2020年疫情期間,閉關在家中的王璜生從抽屜角落里拿出當年的那本日記,翻翻讀讀間感慨萬分:在那騎行的70多天,每天揮汗翻高山、走荒坡、宿野店,還有寫生畫畫攝影,還有閑情寫下了這密密麻麻九萬多字的日記,記錄下一位“小城文青”想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挑戰自己、叛逆生活和憧憬愛情的熱血青春。以此為契機,《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列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計劃,內容整理了王璜生騎行走訪珠江源的九萬多字的日記、數十卷的黑白膠卷以及大量的速寫和水墨寫生。
速寫本的扉頁
與此同時,今年9月,受日記本中當年采擷的一片植物標本啟發,王璜生實施了“重訪珠江源”的計劃。他采集了珠江源的植物標本,將它們轉化為影像、繪畫,以中國古老的水墨與拓印方式,記錄下植物的物態與肌理。
于是,在《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的基礎上,“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2020·巡回展”不僅展出了1984年走訪創作的部分水墨寫生、速寫、銀鹽攝影及日記文字等,還展出了今年重走珠江源創作的新作《珠江源植物圖志》。以新書記錄的走訪時間為序,展覽挑選了10余個途經點,以更豐富的結構和形式再現了特定的歷史時空,帶觀眾照面那個以青春之名問道遠方的“小城文青”和他的那段帶有“波西米亞”精神的青春壯行。
藝術家王璜生向嘉賓介紹“珠江源種子計劃”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館長張明(中)在展覽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左)在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起點:帥氣的青年意氣風發
終點:找到你了,珠江之源
門內空間由美術館會議室改造,展示新作《珠江源植物圖志》
藝術家傅中望正在觀展中
藝術家王璜生(左)和朋友在現場
此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主辦,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承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擔任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策展人孫曉楓和廣西師大出版社美術館館長張明擔任策展工作。廣州33藝術中心和尚榕美術為協辦機構,自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百余位全國藝術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館長張明擔任主持人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湯文輝先生致辭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宋光智先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高高致辭
策展人孫曉楓致辭
廣州33藝術藝術中心主席劉奕女士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先生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總館長、新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先生致辭
開幕式嘉賓合影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湯文輝先生介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三十多年里始終以“開啟民智,傳承文明”為出版宗旨,以“為了人與書的相遇”為使命,以“出好書”為精神追求,幾代出版人用一本本好書筑起了“知識界和學術界一個共有的精神家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開館兩年,已經舉辦了 “情系漓江——徐悲鴻師生精品展”、“時代印痕——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版畫聯展”等多個重要展覽。此次展覽因《王璜生·珠江溯源記1984》的出版而結緣,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美術館今年策劃的重要展覽之一。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宋光智先生致辭中表示,王璜生不僅是廣州美院聘請的專家學者,也是廣州美院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戰略合作的推動者。廣州美院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一直保持著良好關系。以這次展覽為契機,雙方合作將進一步加強,為彼此的學術生產能力添磚加瓦。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高高表示:“從這個展覽里,我看到了王璜生館長年輕時候的冒險與奇遇,還有這些經歷背后的堅持,體會到了王館長對于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和生活的時代,那種強烈的情感和熱愛。王館在多年的藝術探索和策展工作中一直堅持的在地性,我在這里也找到了源頭。”在高高看來,這個行為進行的同時已經具備了一個展覽的各種要素,“這個一個非常做成書的展覽,也是一個非常適合做成展覽的書。二者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配合。”
本次策展人孫曉楓先生在致辭中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把一個文本的敘述轉化為一種空間創作的嘗試:“珠江是廣東的母親河,承載了珠江人世世代代的情感。這次活動可以看做是‘溯源’之后的再次‘溯源’。如果說1984年的‘溯源’是身體和空間的張力,那么今天的‘溯源’就是時間和精神的升華。1984年這次騎行的意義,因為王璜生后來三十多年的藝術實踐被放大。而珠江的概念也在時間中不斷被發現、被改造、被塑造。現在,珠江已成為一個具有高度象征性、充滿了實驗精神與創作力的統稱。這個展覽和這本書貢獻了一個典型個案,提供了在珠江流域以個人式寫作對話文化、歷史的文本。”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尹吉男先生在發言中對王璜生的身體踐行表示贊賞:“天賦異稟的神農,仍要嘗百草,就是因為同樣的物種在不同的地區就會有不同的特性。王璜生喜歡歷史,更喜歡身體力行去考察。1984年他身體棒棒的,2020年他的身體仍是棒棒的。桂林是一座很有藝術氣息的城市,前有徐悲鴻,后有李可染。而今天的桂林是屬于王璜生的。”
藝術家王璜生在答謝詞中回憶當年:“當時工作和生活都很迷茫,沒想那么多,就是想出去走走,沒想到,現在變得這么有意義。”更讓王璜生意外的是,在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中,他找到了很多當年忽略的珍貴資料,比如不被重視的黑白膠卷,還“重新發現了一個我”。
展覽現場
展覽開幕當天下午,還舉行了“流變中的珠江文化與在地經驗”為題的系列學術講座。26日下午,還將舉行“王璜生:珠江的‘路’與‘思’”公眾交流活動。在展覽期間,藝術家還將進行一項公眾互動藝術活動---“珠江源種子計劃”,活動計劃將持續整個巡展過程。
劉新講述“粵地東西:檢視兩廣美術的遷徙往事”
珠江源種子計劃
廣西桂林首展時間至2020年12月20日,巡展將先后昆明、貴陽、廣州、深圳展出,而最后一站將回到珠江源頭的曲靖市美術館,為巡回展畫上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
責任編輯:張茜楠
網友評論